东北师范大学有几个校区?
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203人,专科生43人,本科生15420人,硕士研究生7150人,博士研究生1590人。有67个本科专业,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6个国家重点学科。学校学科繁荣,特色鲜明,所有学科门类向研究生 Open ,被誉为“人文社会科学的珠峰”。
东北师范大学现有22个学院(部),1个孔子学院,10个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,6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,8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,1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22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,2个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,7个“十二五”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,7个“十二五”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1个国家“2011协同创新中心”(牵头单位),3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,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,1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,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,3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,1个“111计划”引智基地,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,8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,2个专业列入教育部“卓越教师培养计划”,1个国家试点学院,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,1个教育立法研究基地,9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,1个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,1个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基地,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,10个国家级本科专业建设点,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,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,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3个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,2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5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,78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、工程实验室、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、文科综合实验室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,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,8个吉林特色高水平学科,1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7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,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(工程中心),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,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2个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,5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,2个省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9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(校外)基地,15个省级精品课程,16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,3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,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,1个中国科协“创新驱动助力示范校”,1个中国儿童中心,1个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,1个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青少年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基地,1个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青少年网络安全研究基地,1个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,1个省法治文化研究基地,1个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,1个省创新创业学院,1个省国际教育研究院,1个省语言文字推广培训基地。
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高元元、王卓、闫浩、刘丽娟、王家强、姜勇、王海威、陈小铁、王俊东、王玉文、曲建武等为代表的“时代楷模(群体)”“全国见义勇为模范”,以马立新、郑君、高伟、陈雷、朱敏、张伯军、崔志刚、张洪武、田丽莉、赵军、姜庆伟、陈丽霞、贾春红、张学博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(中青年专家),以史宁中为首的国家级教学团队(3个),以邬志辉、王逢贤、杨光、李广、郑德润、王凯、郑莉、郑俊海、王玉国、胡艳波、赵光武、李岩、王艳梅、徐向丽、王利芬、赵亚夫、高玉彬、崔彦、王军、陈静怡、李红霞、张志勇、郑淑蓉、李颖、李晶瑶、刘文阁、徐斌艳、沈文钦、卢凤香、王兆鹏为首的教育部创新团队,以邬志辉、高夯、秦和、王玉文、刘向兵、郑德润、李艳茹、赵海永、孙静秋、李艳秋、于萍、马忠全、陈光裕、王小平、王红霞、赵庆合、李广、魏宏广、孙道平、曲建武等为带头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