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会客厅叫什么?
厅堂,古代建筑物内序立中庭的屋子,前面叫“堂”,后面叫“室”。
厅堂在周代就开始作为朝见与议事的重地,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。《周礼》记载,天子、诸候、大夫、士皆有“堂”,惟庶人无“堂”,而只称“室”,表示等级秩序的不同。
在秦汉时期,“堂”不仅是家族成员饮食待客、举行祭祀的地方,而且也是从事音乐、舞蹈、阅读、写字等文化活动的地方。
后世也沿袭了这一点,在唐朝,厅堂开始成为读书、弹琴、舞棋、射箭的练习场所和家庭中儿童娱乐游戏的场所。在宋朝,厅堂又成为“家族讲学”的“私塾”。
古代建筑,最讲究内檐装饰,往往要在梁及檐柱上画上彩画,所以,在周代时,就产生“赤画象龙及赤画彩画之属”和“漆画”、“雕镂”的画匠和匠人。
据《诗经·小雅·斯干》记载:“如跂斯翼,如矢斯棘,如鸟斯革,如翚斯飞。”意思是说,房子建成以后,其顶上的木骨如同张开的翅膀,又像射出的箭和羽毛,像鸟的羽毛一样飞舞着。这描绘的应是当时宫殿的屋顶装饰的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