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行中菊属什么?
在五行中,自然界的事物被描述成“相生”与“相克”两种关系。 “生”的意思是使事物生长、发展;而“克”的意思则是节制、抑制。 也就是说,在相生关系中,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,诸要素之间不断得到补充、增强及滋润,事物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相反,在相克的关系中,则是一种消极的制约和抑制的过程,此时,各种矛盾双方的力量是均衡的,一切都很适中,因而能够相安无事。 如果一种元素既不能被别的元素所生,又不能克制别的元素,这就是所谓的“无用之土”了,它就像大地一样,让万物在其上自由成长。所以古人将大地称之为“母土"。
实际上,土的特性远不止这些。因为,我们认识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,我们认识事物也不能走极端。比如说,土固然能生金,但土太多了也会压制黄金的发掘。况且,无论是金还是木,它们在得到土的滋养后,最终都要回归到水,因为在五行之中,水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。
古人用五行来概括万事万物的特性并不是偶然的,它是来自于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与体验。我们今天认识世界,依然可以借助五行的力量。
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,它和兰、竹、梅并称“四君子”。在古代被看作是“延寿客”、“不老神”,象征着健康长寿,被文人雅客钟爱有加。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”。唐代黄巢的这首咏菊诗句,历来脍炙人口,妇孺皆知。
菊为诸花之长,菊文化源远流长,内涵丰富,为历代哲人雅士、平民百姓所喜爱。菊文化在我国已有三千年的历史。西周时期,因食用菊的栽培而出现了咏菊的文字记载,并有食菊和饮用菊酿酒的活动。《周礼·天官》即有“中庭有百药”的记载,这里的“百药”即包括菊。而屈原的“夕餐秋菊之落英”之说就是明证,说明在战国时期,人们已经把菊作为盘中美餐了。汉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把菊列为“上经”;唐代的《元和金茎》载有“西土人见菊能轻身延年,故登山必采”之说;晋代嵇康作有《菊赋》、陶渊明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吟唱,其不为五斗米折腰,爱菊至“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”的佳话,为历代文人学者所传诵;宋朝史铸的《百菊集谱》、史正志的《菊谱》、刘蒙的《菊品》等专著,对推动和促进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;明朝的《救荒本草》、清朝的《群芳谱》、《广群芳谱》都记载了食用菊的栽培和使用。晋代到南北朝期间,人们追求隐逸,崇尚菊的习性,当时咏菊、赞菊、画菊、写菊蔚然成风,出现了大量描写、赞颂菊花的诗、文、画、谱。北宋时,社会安定,经济文化高度发展,菊花栽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,菊花开始由食用、药用为主发展到以观赏为主。南宋时,社会动荡,战乱频繁,使菊花栽培受到严重破坏。元朝时期,除新疆地区外,菊花栽培已普遍减少,菊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,处于低落时期。明清时期,菊花栽培虽未达到宋代水平,但已有较大的发展。由于一些封建官僚、文人学士和园艺家对菊花的珍爱,菊花栽培和花卉市场仍很繁荣,出现了许多记载菊文化、菊花栽培方面的专著,如明朝的《救荒本草》、《牡丹记》、《花史》、《群芳谱》、《便民图纂》等;清朝的《画菊题诗》、《瓶花谱》、《花镜》、《菊事占候》、《冷庐杂记》、《花盆谱》、《广群芳谱》、《群芳谱补》、《艺菊志》以及大型画册《芥子园画谱》等。尤其是清朝中期以后,北京等地栽培菊花十分普遍,菊花的品种增多,不仅在宫院内栽培,而且在寺庙、行宫、茶社园林中均有布置。如北京的十座寺庙都栽植了大量的菊花。圆明园中设有两处专司育菊的场所。
“芳菊开林耀,青松冠岩列。怀此贞秀姿,卓为霜下杰。”晋代的陶渊明赞美菊花的“贞秀”、“高洁”。菊花象征着高洁、贞秀、坚强、长久,因而深受世人的喜爱,人们赋予了菊花诸多的象征和寓意。菊花象征着吉祥、长寿;菊花还象征着吉祥、安乐,故被人们称为“延寿客”、“不老神”,历代人们还将菊花的这种吉祥、长寿、安乐的象征和寓意化在吉祥图案中,有“寿山福海”、“福寿万年”、“福寿康宁”、“长生不老”、“松鹤延年”、“九九重阳”、“寿居耄耋”等等。菊花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吉祥、长寿、安乐的精神象征。而作为文学之花、文化之花、艺术之花的象征,菊花又被文人雅士列为华中四君子。